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现实版的“北京青年”

发表于2013-02-28

现实版的“北京青年”

没想到自己做了一次知心大哥,一下子又看到了多年前的那个我。

老同学在电话里说,她妹妹和妹夫要辞职,为了好好地“活自己”。

老同学的妹夫在县城政法机关工作,稳稳当当的公务员。当年大学毕业时,父母非要他回到县城找工作,父母单位效益一般,弟弟又在上大学,他不想让父母过多担心,回县城考了公务员。一晃多年,结了婚买了房,日子过得也算稳妥。

老同学说,她的妹夫当年听从父母意愿回到县城工作,是为了考虑父母的感受。如今父母也都退休了,退休金虽不高但是生活还不成问题,弟弟也参加了工作结了婚。那些年是在为父母活着,现在没有后顾之忧了,他总得为自己活一次吧。机关里的日子不是他想要的,他的理想是做律师,毕业于重点政法大学,在这个小县城里,他的专业压根没有用武之地。

老同学的妹妹也十分赞成老公的想法。她妹妹也是公务员,但对媒体无比神往。她说这辈子如果不在媒体里混一混,如果不曾证明一下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媒体,这辈子算是白活了。

辞职的话小两口说过好多次,年前这一次说得更坚决,他们甚至表示要卖掉县城的房子作为追逐理想的“盘缠”。

小两口其实也不算年轻,正在30岁的分水岭上徘徊。

老同学在电话里还没讲完她妹妹妹夫的故事,我张口就来,“这俩孩子有病吧?赶紧劝住他们别冲动!”可是老同学说,怎么劝?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道理一套又一套,我能怎么劝?再说了,人家追逐理想有错吗?

想到了十年前的自己。刚毕业时,为了能有个稳定的落脚处,也在一家机关找了工作。两年后到底还是出来了,也是为了所谓的理想。辞了机关的工作,到一家媒体谋职。

从没觉得自己的这个选择有错。但是很奇怪,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张口就来“他们有病”。十年前我不也走着同样的路吗?为什么十年后的自己反而否定别人再做出这样的选择?或许是我“病”了。

“病根”到底在哪里呢?或许是因为新闻看得太多了,千军万马都在挤“国考”的独木桥那条道,很多人甚至为挤进公务员行列不惜“拼爹”,媒体舆论都在说着公务员福利的优厚。他们俩为什么还要从这个行列中自动跳出来呢?

理想真的有那么重要吗?十年后当他们或许也如现在的我,把曾经的理想仅仅当做一份谋生的工具时,他们还会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?至于自己,虽不再有当初的激情,但并不后悔彼时的选择。或许因为幸运,或许因为努力,自己现在的日子过得还不错。假如还混在机关里,我知道自己现在不会有这么好的状态。

只是自己内心开始变得越来越庸俗了。再看到那些为理想而冲动的年轻人,下意识得会认为他们是不是在冒险?

一年前在飞机上遇到过一位波兰小伙子,他参加完湖南卫视“汉语桥”的比赛,要飞到石家庄找他在德国结识的朋友。

波兰小伙子在德国学习工作了很多年,这一次代表德国参赛。比赛的成绩不是特别好,但正好可以利用参赛完的时间在中国和朋友一起旅行。波兰小伙说这一次可以在中国待90天。我当时好奇地问他是否需要工作,他说他还没有固定工作,在德国打工挣点钱,然后就去周游世界,他说他去过很多国家,认识了很多人,旅行改变了他的人生。继续好奇,我问他多大了。他说,现在已经28岁了,不过还可以再尽情晃荡几年,然后再把生活固定下来。

“晃荡”就是这位波兰小伙的生活状态。在中国,一个28岁的小伙子该是什么状态?28岁的中国年轻人已经不再年轻,我们在着急地恋爱结婚生子,着急地买房买车,着急地拼事业。我们在焦虑着如果30岁还不能出人头地,这辈子可能就“完”了。

我们是绝对不敢“晃荡”的,一“晃荡”就把自己划拉进“社会青年”的行列。如果说“晃荡”有错,那追逐理想总是积极上进的吧?我们总是感叹着这个社会中的年轻人越来越没理想,“毕业即年老”已成为了一种社会状态。那么多的年轻人,追逐着稳定的工作和福利,甚至发出了“死也要死在编制里”的呼喊。

可是,当我真正面对追逐理想的年轻人时,却又毫不犹豫地泼了一盆冷水。

当老同学说她的妹妹妹夫“要为自己活一次”的时候,我说,这话多像《北京青年》中的台词啊。

老同学说,他们还真是看了那部《北京青年》。

从没觉得《北京青年》有多好,甚至觉得它矫情。但此刻感受到了它的好,真的有那么一些人,就像剧中人一样存在着。

他们就在我们身边,只是我们自觉地和他们划开了界限,说到底,这还是我们自己的悲哀。

老同学说,万一我妹妹和妹夫和你打电话,你再不伤害他们自尊的情况下最好能劝一劝他们看清现实。

我不打算劝了。能为自己为理想活着的人,为什么就不能成为现实的一种?我会祝福他们。

东营搜房网资讯精品推荐:

楼市话题自住购房者置业四大宝典:量力而行当买则买

万坤建材广场调查称超780后成被催族:催婚催子催工作

胜宏景苑调查称9成居民认为房价较高 非常担忧房价反弹

科达·府左华苑业内普遍看涨13楼市 土地热房价涨逻辑循环现

上一页|1|
/1页